栏目列表

平顶山:集聚人才“瓷”力 燃旺产业“窑火”

发布日期:2025-06-06 来源:平顶山日报 记者孙聪利 浏览次数:

“这笔‘陶瓷贷’帮我们公司解了燃眉之急,非常及时!”近日,汝州市宣和坊汝瓷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云超激动地说。

杨云超口中的“陶瓷贷”是平顶山市委、市政府为构建“大陶瓷”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引导金融机构针对陶瓷产业人才团队开展创新创业、产能扩充、智能化改造等活动开发的专属信贷产品——“陶瓷产业人才贷”。

今年4月,交通银行平顶山分行成功发放首笔400万元“陶瓷贷”,杨云超的公司是受益者。

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河南。平顶山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全市67处瓷窑遗址文物保护单位中,有5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瓷窑遗址国保单位最多的城市。

叫响汝瓷之源,壮大陶瓷产业,再创历史辉煌。如何把厚重的陶瓷文化传承发展好、把陶瓷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陶瓷界不懈求索。

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陶瓷产业发展的重要论述,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锚定做精艺术瓷、做优日用瓷、做强特种瓷目标,系统打好顶层设计、引才育才、平台赋能、要素保障等“组合拳”,为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目前,全市拥有陶瓷生产经营销售企业853家,陶瓷产业从业人员约2.1万人,年产值近60亿元。陶瓷产业正在成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以谋为先,为陶瓷人才战略布局“明向”

产业跟着人才走,人才围着产业聚。

我市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把引育陶瓷人才视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全力构建与“大陶瓷”产业格局相适配的人才战略布局。

为强化对陶瓷产业的统筹指导,组建了由市委书记挂帅,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陶瓷产业发展工作专班,谋划制定了《平顶山市陶瓷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了陶瓷产业发展的八大体系与49项责任分工,为产业转型、创新突破明晰了方向。

着眼陶瓷产业发展大局,我市成立了市陶瓷产业发展促进中心,承担全市陶瓷产业发展、经营的组织协调相关工作,推动全市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

政策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有力杠杆。我市把产业需求作为政策导向,接连出台了《关于加快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平顶山市陶瓷产业发展扶持办法》等政策文件,并制定了全省首个陶瓷人才专项政策——《陶瓷产业人才引育行动实施方案》,全面启动“陶瓷英才”集聚、“陶瓷名匠”培育、“陶瓷新秀”启航等陶瓷产业人才引育“九大行动”,计划在3年内引育国家级、省级陶瓷类大师100人以上,陶瓷高技能人才1000人以上,陶瓷产业青年人才3000人以上……

引育并重,为陶瓷人才扩量提质“架桥”

为壮大陶瓷人才队伍,我市同步抓好“外引”和“内育”、“扩量”和“提质”。

项目是抓人才工作的载体和抓手。我市持续推进顶尖人才突破、领军人才集聚、青年人才倍增、潜力人才筑基、技能人才提质、专业技术人才成长“六大行动”,探索实施“带土移植”引育计划,吸引高端人才携团队、项目、平台、技术等整体入驻。去年以来,成功引入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1人、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2人、国家级陶瓷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人,汝州汝瓷电子商务产业园、宝丰汝窑产业园、郏县唐钧产业园三大产业园新增入驻陶瓷企业30余家。

我市在陶瓷产业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平顶山学院、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院校与企业联合,开设瓷土研究、釉料配制、烧成技术等特色专业“订单班”,新增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1人。同时,针对陶瓷产业特性,探索推行“师徒制”传帮带制度,先后培育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95人、省级陶瓷艺术大师83人、省级陶瓷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9人。

“重回校园,我们不仅系统学习了釉料配制和烧成技术的理论知识,也进行了技术切磋,取长补短。”参加平顶山学院联合多家企业开设的“订单班”后,学员深感收获满满。

“人才更要不断学习,有机会尽量到先进地区多走走、多看看、多学学。”平顶山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市一方面把产业一线当作“练兵场”,选派10余名陶瓷产业优秀人才到先进地区跟岗学习;另一方面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陶瓷名匠等,举办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研修班,去年以来累计举办4期、培训300余人次。

建强平台,为陶瓷人才创新创造“赋能”

千年窑火不熄,创新釉彩正浓。

“创新,是驱动平顶山陶瓷产业破浪前行的首要引擎!”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副院长刘光甫说。

为推进陶瓷创新与技术研发,我市遵循“战略需求、支撑产业、引领未来”原则,聚焦陶瓷新材料、工业特种瓷等先进陶瓷领域,建成河南省中原古陶瓷研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精细陶瓷材料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原古陶瓷传承创新与教学实验中心、中原陶瓷协同创新中心等7个省级研发机构,实现了科技研发、产学研对接、人才培养、产品检测一体化,并拿出“真金白银”鼓励陶瓷产业优秀团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对获得国家级大赛奖项、省级大赛前三名的,每个项目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奖励。

我市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对本地研发成果实现产业化的,市财政给予最高10%的后补助,并建立了陶瓷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机构,真正让躺在实验室的陶瓷科研成果走向市场、摆上“货架”。据统计,全市累计发明陶瓷专利383项,其中玉瓷画、铝铁搪瓷画和钛瓷画等专利产品实现了“大、薄、轻、韧、透”的突破,系世界首创。

同时,我市坚持以赛促学、以展促研,积极举办各类赛事、会展活动。4月举办的“雨过天青·平顶山”当代陶瓷创意设计展,吸引了全国300多件作品参展。展览过后,紧接着举行“鹰城人才节系列活动之当代陶瓷大咖说”活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李游宇、清华美院李正安两位大师现场传经送宝。

优化生态,为陶瓷人才安身安业“畅路”

人才引进是开端,留住人才才是关键。

我市聚焦解决陶瓷人才职业发展的堵点问题,全链条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在用人自主权、工资绩效权、岗位管理权、职称评审权4个方面大胆放权,助力26人获评第九届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新增市级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49名,33名陶瓷人才入选第一批平顶山市非遗新青年。

为构建“大陶瓷”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我市引导金融机构开发专属信贷产品——“陶瓷产业人才贷”,为全市陶瓷产业人才团队开展创新创业、产能扩充、智能化改造等活动提供金融支持,可分别给予国家级、省级、市级有关陶瓷企业最多500万元、400万元、300万元贷款额度。

为了解决优秀人才的“后顾之忧”,我市还高品质建设了2000余套人才公寓,并深化拓展人才政策福利兑现渠道,推动补贴津贴、医疗保健、文体休闲等优惠政策“免申即享、评定即享”,构建人才全周期服务体系。

匠才续薪火,古窑焕新光。我市陶瓷产业正以传承为基筑牢文化根脉、以创新为翼拓展产业蓝海,在传统与现代的淬炼交融中,集聚人才之“瓷”力,燃旺产业之“窑火”,熔铸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新篇。